圣誕將至,英國人面對鋪天蓋地的禮品宣傳戰(zhàn)感到眼花繚亂。看似商業(yè)盛筵的背后,沿用至今日的很多圣誕傳統(tǒng)其實歷史非常悠久。從圣誕樹、圣誕拉炮(crackers)、圣誕禮物到圣誕烤肉大餐,諸多商業(yè)化的表現(xiàn)其實源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
盡管如此,與干果、堅果等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典型圣誕禮物不同的是,預計今年英庭圣誕節(jié)花銷總額為223億英鎊。YouGov的調(diào)查顯示,每個英庭今年圣誕節(jié)僅在禮物上就將花費599英鎊。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每個家庭平均在圣誕節(jié)食物和酒水上花費180英鎊,在圣誕卡、圣誕樹和圣誕裝飾上花費43鎊。
當人們加入圣誕購物狂潮之際,也許想了解一下,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是如何過圣誕節(jié)的?都有哪些花銷? 按照目前的標準,維多利亞時代的住房和燃油價格非常低廉,同時工人階級與中產(chǎn)階級之間的工資差距也非常大。
肉類:圣誕大餐的主角
但是,跟今天相同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圣誕食物也是一種品。食品歷史學家安妮·格雷(Annie Gray)說,肉類仍然是圣誕大餐的主角,而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家庭的圣誕吃什么肉則常常取決于其所在的地點。格雷表示,圣誕節(jié)吃牛肉在維多利亞時代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而對于維多利亞時代不那么富有的家庭—比如年收入只有100英鎊的小職員家庭來說,就連圣誕節(jié)吃一頓牛肉或火雞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當時倫敦和英格蘭南部家庭的圣誕大餐很可能從牡蠣開始。雖然牡蠣在如今的英國是一種的食物,維多利亞時代卻是“窮人的蛋白質(zhì)”。
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中甚至有人物說過:“貧窮和牡蠣總是走在一起”。
圣誕大餐花銷
對那個時代的尋常家庭來說,鵝肉也是圣誕大餐的核心。據(jù)了解,梅子布丁(plum pudding)和百果餡餅(mince pie)在維多利亞時期圣誕節(jié)也很風行。格雷介紹:“一頓典型維多利亞中期圣誕餐包括3至5道菜,盛在4至8個盤子里,一同擺在餐桌上,就餐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菜”。她說,到維多利亞時代末期,上菜過程很像現(xiàn)在習慣做法,按照先后順序擺在桌上,但是食物的種類的順序基本保持與之前一致。
那么,維多利亞時期的圣誕大餐的開銷是多少?
1844年改編自狄更斯同名小說的《圣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的舞臺劇中有一個人物用自己一個星期的工資購買圣誕大餐的基本食材。其中包括:7先令買鵝,5先令買布丁,3先令買洋蔥、鼠尾草和桔子。
圣誕卡的前世今生
食物尚且如此,那么其它圣誕元素呢?
1843年,亨利·科爾爵士(Sir Henry Cole)推出一張商業(yè)印制的圣誕卡,價格為1先令—這在當時十分高價,沒有獲得成功。這張圣誕卡目前收藏在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V & A Museum)。該館策展人蒂姆·特拉維斯(Tim Travis)表示,1先令的價格約等于當時一名工人的工資?!白阅且詠泶蠹s又過了20年,圣誕卡得以大規(guī)模商業(yè)生產(chǎn),價格也隨之降下來,才被人們所接受”,特拉維斯說。到1880年,英國印制了1100萬圣誕卡。而便士郵資的出現(xiàn)也為郵寄圣誕卡提供了方便。當時的圣誕卡上常常印有全家享用圣誕大餐的畫面。
盡管現(xiàn)在由于電子郵件的盛行,圣誕卡在過去幾年內(nèi)有所式微,不過英國圣誕卡市場仍然強勁。賀卡協(xié)會(Greetings Cards Association)估計,2012年的圣誕卡銷量約為9億張,價值約為3.64億英鎊。
很多現(xiàn)代圣誕習俗都是由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從德國帶到英國的。1848年,《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刊發(fā)了一張維多利亞女王夫婦與孩子們在圣誕樹旁邊的全家福。圣誕樹很快成為任何英國人圣誕期間時髦家庭的必備之物,到今天仍然是如此。英國林業(yè)委員會的數(shù)字顯示,樅樹在英國的銷量約為600萬株。
倫敦甜品商湯姆·史密斯(Tom Smith)于1847年發(fā)明了圣誕拉炮。史密斯去巴黎的時候看到那里的人們用彩色紙包起糖果,就想要在倫敦照做,但是嘗試包其它物品之后發(fā)現(xiàn),箴言紙條、帽子和玩具更加受歡迎。于是,如今被人們熟知的圣誕拉炮誕生了。今天,英國圣誕拉炮廠商Swantex每年生產(chǎn)2500萬個圣誕拉炮。有人估計,每個英庭將在圣誕拉炮上花費20英鎊以上。